图书介绍
中国货币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彭信威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723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43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811页
- 主题词:货币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货币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1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1
一 产生货币的社会背景1
货币产生的前提1
中国古籍关于交易行为的传说1
社会发展的阶段1
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1
殷代社会的情形1
中国殷周时代和古希腊罗马的比较1
周代社会的情形1
封建社会的特点1
《诗经》时代的社会1
皮币二字的意义1
“货币”一词的原始意义1
封建社会与货币1
二 殷周时代的贝和铜8
贝在古代赐锡品中的地位8
贝在中国文字形成时的意义8
古人爱好贝壳的原因8
贝壳作为货币的优点8
贝朋的单位8
金属的使用与重量单位8
铜贝8
兵器与生产工具8
龟和玉8
三 贝的种类及其来源16
贝的品种16
贝币使用的普遍性16
中国古代所用的贝16
甲骨文和金文中贝字的书法16
古籍中关于贝的记载16
古代贝币的种类16
贝的来源16
各种仿制贝16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22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22
四大铜币体系22
布币体系22
空首布和平首布22
空首布的种类22
空首布的文字22
平首布的种类22
尖足布22
方足布22
圆足布22
三孔布22
釿布22
当寽布22
刀币体系22
小刀和大刀22
针首刀22
尖首刀22
明刀22
圆首刀22
齐刀22
齐刀的时代22
大刀和小刀的先后22
环钱体系22
环钱的起源22
环钱的种类22
环钱的时代22
蚁鼻钱22
中国古代铸币发展的阶段同古希腊的比较22
中国钱币上的文字22
战国时期钱币的等级22
战国时期钱币的铸造与流通22
二 黄金和金币47
黄金的发现47
使用黄金的原因47
黄金的职能47
黄金的单位47
黄金的铸造形式47
楚国的爰金47
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54
秦始皇统一中国币制的重要意义54
秦国币制的开始54
惠文王行钱的意义54
三孔布说54
环钱说54
始皇统一币制的具体措施54
半两的铸造54
改革币制前后的其他方孔钱54
四 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60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60
货币流通高潮60
战国时的货币单位60
战国时期社会的性质60
自然经济的地位60
当时的物价数字及其意义60
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60
第三节 货币理论67
货币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67
古人对经济问题的不重视67
儒家和农家对于交换经济的看法67
单旗的子母相权说67
计然的循环论67
白圭67
李悝67
《管子》中的货币理论67
《墨子》中的货币理论67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76
借贷行为发生的前提76
货币与借贷的关系76
《周礼》中泉府的赊贷制度76
《国语》和《左传》中的借贷76
《管子》中的借贷76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76
借贷与高利贷76
借贷利率76
战国时期放债的普遍76
信用放款76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80
第一节 货币制度80
一 钱币80
西汉的币制80
西汉铜钱同罗马铜币的比较80
汉初的铸币权80
西汉铜钱的种类80
半两80
三铢80
阴文四朱和三朱80
武帝时的白金皮币80
五铢80
五铢钱的成功80
汉代的货币经济80
秦汉钱币的外流及其影响80
新莽的币制80
新莽的衡法80
刘玄的钱币80
公孙述的铁钱80
东汉的货币经济80
东汉五铢80
灵帝的四出五铢80
董卓的小钱80
二 三国时的钱币95
三国时期币制的复杂95
魏钱95
蜀汉钱95
吴钱95
太平百钱的种类95
太平百钱的铸造人95
定平一百95
三 金银103
西汉盛行黄金的传说103
西汉帝王赐金数103
西汉黄金的用途103
西汉黄金的周转情形103
东汉的黄金103
东汉黄金减少的原因103
东汉的对外贸易103
王莽的黄金国有政策103
公元初中国和罗马黄金存储量的比较103
东汉以后工艺方面对于黄金的需要103
两汉的金价103
汉代黄金的铸造形式103
白银的货币性103
白银的铸造形式103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116
一 楚汉战争所引起的货币减重116
货币购买力的意义116
楚汉战争对生产的破坏116
执政者对于货币的错误看法116
汉初货币减重的情形与物价上涨的程度116
稳定币值的企图116
文帝稳定币值的方法116
文景的通货紧缩政策116
文景之治116
二 武帝时匈奴战争所引起的货币贬值120
武帝时的财政困难120
其他开源方法的无效120
白金币的贬值和私铸120
货币贬值的理论根据120
铜钱的贬值120
租税政策与货币的购买力120
昭帝以后物价的回跌120
西汉后期的米价120
三 王莽时的货币贬值124
王莽第一次币制改革的意义124
第二次币制改革(大小泉)124
第三次币制改革(宝货制)124
第四次币制改革(货泉和货布)124
王莽货币政策的失败124
末年的米价124
四 东汉的币值128
光武帝的紧缩政策128
章帝时的物价波动128
和帝时的粟价128
安帝以后的战费和谷价128
董卓的货币减重128
谷价上涨的程度128
董卓死后的货币流通128
五 两汉物价小结133
《九章算术》中的物价133
《居延汉简》中的物价133
官俸折算标准133
东汉延平年间的粮价133
两汉官吏月俸的比较133
两汉的工钱133
两汉的国民财富133
六 三国时期的货币贬值139
曹魏币值的相对稳定及其原因139
蜀汉的当百钱139
直百钱的减重139
太平百钱的减重139
孙吴的货币减重139
第三节 货币研究144
一 货币理论144
秦汉统一以后的思想界144
西汉关于铸币权的争论144
贾谊的《谏放民私铸疏》144
儒家的态度144
法家的管理政策144
贾山和晁错的名目论144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144
贡禹和师丹的实物论144
班固对于货币职能的看法144
张林的数量说144
刘陶的言论144
荀悦的反实物论144
司马芝的言论144
二 货币史151
历史的含义151
货币史的萌芽151
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151
班固的《汉书·食货志》151
《平准书》同《食货志》的比较151
第四节 信用154
汉代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猖獗154
长安的放款市场154
政府的救济性放款154
汉代的利率同罗马利率的比较154
古代反对放款取息的原因154
王莽的赊贷制度154
东汉的放款154
存款的不发达154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158
第一节 货币制度158
一 钱币158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158
五铢的盛行158
西晋的钱币158
北方一些独立政权下的钱币158
东晋的钱币158
刘宋的钱币158
萧齐的钱币158
萧梁的钱币158
陈钱158
北魏的钱币158
东魏的钱币158
西魏的钱币158
北齐的钱币158
北周的钱币158
隋代的钱币158
一些不知所属的钱币158
六朝钱币的过渡性158
六朝钱币的艺术性158
二 金银170
金价的上涨及其原因170
铜钱的跌价170
东西贸易对黄金数量的影响170
工艺等方面对黄金的需要170
黄金生产成本的增加170
六朝以前白银的作用170
中国银价较高的原因170
金银的形式170
金银钱的铸造及其由来170
西方金银币的流入170
金银比价170
三 谷帛176
谷帛在中国的货币性176
谷帛通行的原因176
谷帛通行的实例176
两晋的布帛176
北魏的布帛及其定式176
北齐的粟帛176
北周的布帛176
南朝的谷帛176
布帛的作价176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181
一 两晋的币值181
本期货币购买力变动的特点181
两晋货币经济衰落的表现181
铜钱赐与的锐减181
救济品内容的分析181
墓葬出土物的分析181
铜钱铸造的减少181
两晋的紧缩政策181
货币经济的相对衰退181
两晋的物价181
二 宋齐币值的变动186
宋初币值的稳定186
元嘉年间的货币减重186
北魏的南侵与通货贬值186
米价186
币制的整理186
萧齐的紧缩186
米价和布价的下跌186
末年的回涨186
三 梁陈币值的变动192
对北魏的战争和铁钱的铸造192
铁钱的私铸192
短陌制的盛行192
萧梁末年的货币贬值192
萧梁治下的米价192
南陈的币制改革192
四 北朝的币值195
北魏的社会经济195
货币的使用195
私钱的减重195
北周的货币减重195
五 隋的币值199
隋初币值的稳定199
炀帝的膨胀政策199
私铸的减重199
隋末物价199
第三节 货币研究201
一 货币理论201
几种货币理论的对立(金属论、名目论、实物论)201
中国的金属论和欧洲金属论的比较201
实物论者的见解201
鲁褒的《钱神论》201
孔琳之的意见201
范泰的意见201
刘义恭、沈演之的名目论201
何尚之的数量说201
周朗的实物论201
徐爰、沈庆之的金属论201
颜竣的见解201
孔觊上《铸钱均货议》201
沈约的实物论201
高谦之和高恭之201
二 钱币学的产生207
货币史的不发达207
钱币学的产生207
钱币学的内容和性质207
钱币学产生的条件207
《刘氏钱志》207
《顾烜钱谱》207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210
两晋的信用210
南北朝的存款(寄存或寄附)210
放款(出责和举贷)210
南北朝的寺院210
北魏的僧祇粟210
典质的产生210
典质和寺庙的关系210
隋的信用210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214
第一节 货币制度214
一 钱币214
唐代币制的概要214
唐代货币经济发展的过程214
钱名的变革214
钱币文字的演变214
唐钱的种类214
史思明的钱214
赵赞铸钱的问题214
开元钱的重要性214
开元钱的板别214
开元钱的种类214
开元钱分类的意义214
光背开元的时代214
开元钱上月文的来源214
外国钱币上的月文214
西域钱币影响中国钱币的途径214
会昌开元的背文214
会昌开元的铸造时期214
唐钱的成色214
唐代铸钱的炉数214
唐钱的艺术水平214
唐代货币文化的对外影响214
开元钱与五铢钱的比较214
二 五代十国的钱币228
五代的钱币228
楚王马殷的钱币228
南汉的钱币228
闽的钱币228
蜀的钱币228
南唐的钱币228
燕的钱币228
五代十国钱币的特点228
三 绢帛232
绢帛的货币性232
绢帛的单位232
使用绢帛的原因232
使用绢帛的法律根据232
自然经济在唐代社会的地位232
四 金银236
金银在唐代币制上的地位236
金银的产区236
金银的形式236
金银钱236
金价236
金银比价及其与外国金银比价的关系236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243
一 盛唐钱币的购买力243
唐初稳定物价的成功243
贞观时的米绢价格243
战争和私铸243
恶钱问题243
乾封年间的货币贬值243
恶钱的取缔243
开元时的物价243
盛唐物价低廉的原因243
二 安史之乱与通货贬值247
战前府库的盈溢247
战时的货币贬值247
官吏货币所得的增加247
税收的增加247
吏治的败坏247
物价上涨的程度247
战后钱币的购买力247
当局开源节流的政策247
形势的好转247
三 贞元元和间的通货回缩251
通货回缩的意义251
通货回缩的原因251
钱币的销镕251
铸钱的减少251
用钱区域的推广251
租税政策251
杨炎的两税法251
两税法在中国货币经济史上的意义251
紧缩的现象251
米价的下跌251
绢价的下跌251
紧缩期间的物价与战前物价的比较251
蓄钱之禁251
短陌制251
四 晚唐五代的币值258
会昌年间的币制改革对通货紧缩的影响258
晚唐的币值258
五代时的穷困258
货币的供应258
南唐的货币贬值258
各地的铅铁钱258
铜钱的购买力258
五 唐代物价小结264
米价的演变264
官吏收入的变动264
汉唐官俸的比较264
劳动人民的收入264
第三节 货币研究267
一 货币理论267
陈子昂267
张九龄的自由铸造论267
刘秩的反自由铸造论267
杜佑267
陆贽的名目论和数量说267
韩愈的高物价论267
柳宗元的低物价论267
杨于陵267
李翱267
皮日休的名目论267
蓄钱禁背后的理论根据267
二 货币史275
《晋书》和《隋书》的《食货志》275
杜佑《通典》的《食货》275
《唐书·食货志》275
三 钱币学277
封演的《续钱谱》277
徐氏和敦素277
张台的《钱录》277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关278
一 商业的发达与长安金融市场之产生278
唐代的对外贸易政策278
对外贸易实况278
国内商业和都市的规模278
长安的信用机关278
二 放款281
信用放款281
放款的对象281
公廨钱的运用281
放款利率281
抵押放款281
典当281
三 存款284
资金的存放284
柜坊284
柜坊的起源284
柜坊业务的性质284
支票284
寄附铺284
四 生金银买卖288
金银店的演进288
唐代的金银市场288
金银买卖与兑换288
五 汇兑的产生290
产生汇兑的原因290
承办飞钱的机关290
汇兑业务的消长290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292
第一节 货币制度292
一 钱币292
两宋货币的种类292
两宋钱币的复杂性292
币材种类之多292
货币流通的割据性292
宋代钱币铸造与流通的割据性同欧洲的比较292
钱币的等级292
钱名的繁杂292
钱文书法的多样性292
北宋钱制与南宋的区别292
太祖朝的钱币292
太宗朝的钱币292
真宗朝的钱币292
仁宗朝的钱币292
英宗朝的钱币292
神宗朝的钱币292
哲宗朝的钱币292
徽宗朝的钱币292
宋朝的货币文化292
徽宗朝钱币的艺术性292
徽宗朝钱文上的瘦金体292
宋朝的对钱292
钦宗朝的钱币292
南宋铸钱额的减少292
南宋钱制的演变292
高宗朝的钱币292
孝宗朝的钱币292
南宋钱的纪年292
光宗朝的钱币292
宁宗朝的钱币292
嘉定铁钱的种类292
理宗朝的钱币292
度宗朝的钱币292
宋钱的重量和成色292
蔡京的夹锡钱292
临安府的钱牌292
二 金银和金银钱306
黄金的地位306
白银的职能306
金银的形式306
金银钱306
大观通宝银钱306
宣和通宝金钱306
乾道元宝金钱306
太平通宝金钱与银钱306
刘光世的招纳信宝306
宋代金银钱的制作306
三 纸币的产生313
纸币原则的渊源313
产生纸币的经济原因313
五代十国时的契券313
四川币制的孤立性及铁钱的盛行313
关于交子起源的传说313
交子发展的三个阶段313
自由发行的交子313
富商连合发行的交子313
交子在文化上的意义313
交子铺户的衰败313
政府取得发行权的经过313
官交子的形制313
交子的分界制313
交子的发行额和现金准备313
钱引的形制313
南宋纸币的种类313
关子313
会子的形制313
会子的面额313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322
一 北宋初年的币值322
两宋币值波动的频繁性322
两宋币值波动的局部性322
宋初钱币的混杂322
宋初货币的购买力322
西夏元昊叛乱所引起的通货贬值322
贬值后的物价322
二 熙丰年间的币值329
北宋铸钱额329
货币经济飞跃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29
熙丰间频年丰收下的米价329
当时对于米价的两种态度329
丰收时米价尚高的原因329
北宋垦田数329
唐宋货币数量的比较329
铸额增加与钱荒329
铜钱的外流329
货币经济的发达329
省陌制329
宋初的平均米价及其趋势329
绢价329
三 崇观年间币值的下跌338
铜产的减少338
浸铜术338
元符年间的米价338
蔡京铸崇宁大钱后的纷扰338
大观大钱338
夹锡钱之害338
川陕交子的膨胀338
崇观以后的米价338
政府的浪费338
宋代官俸与汉唐官俸的比较338
劳动人民的收入338
四 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344
金人的掠夺344
铸钱的减少344
关子的发行344
军费和发行344
绍兴年间的米价344
绢价344
川陕的重要性344
川引的膨胀344
王之望的货币政策344
金人进军中原时的物价和唐代安史乱时物价的比较344
五 南宋会子的膨胀351
金人的第二次进军中原351
会子的发行351
乾道四年的币制改革351
发行的增加351
开禧以后的膨胀351
川引的跌价351
铜钱的私销351
铜钱的输出351
南宋的对外贸易351
日人输入中国铜钱351
南宋当局的对策351
铁钱的铸造351
南宋的物价351
两宋米价上涨的倾向351
宋代产铜额351
当局增加鼓铸的企图351
会子信用的减退351
各种地方纸币的膨胀351
理宗朝会子的进一步膨胀351
金银现钱的使用351
末年的物价351
两宋纸币分界发行法的作用351
南宋纸币膨胀的真相351
南宋工农的收入351
六 白银的购买力366
白银在两宋时的地位366
宋代的银价366
宋代以白银计算的米价366
绢价366
白银购买力变动的倾向及其原因366
宋代的金价366
金价上涨的原因366
金银比价366
国内金银的供需关系366
国际间的金银移动366
以黄金计算的米价366
第三节 货币研究378
一 货币理论378
李觏的数量说378
司马光的实物论倾向378
沈括关于流通速度的论点378
苏轼的金属论的观点378
苏辙的钱币国定说378
罗泌的货币起源观378
虞俦378
辛弃疾378
袁燮378
袁甫378
叶适378
宋代的金属论378
二 货币史388
《五代史·食货志》388
《新唐书·食货志》388
郑樵的《通志·食货略》388
货币史的资料书388
关于货币史的专著388
杜镐的《铸钱故事》388
张潜的《浸铜要略》388
三 钱币学390
陶岳的《货泉录》390
金光袭的《钱宝录》390
董逌的《续钱谱》390
李孝美的《历代钱谱》390
洪遵的《泉志》390
罗泌的《路史》390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394
放款394
王安石的市易和青苗法394
营田394
质库394
存款394
柜坊394
金银铺394
兑坊394
便换394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400
第一节 货币制度400
一 辽的钱币400
契丹人建国前的社会经济400
关于铸钱的记载400
辽钱的种类400
辽钱的制作400
辽国的货币经济400
二 西夏的钱币402
西夏钱的种类402
西夏文钱402
汉文钱402
西夏钱的制作402
三 金人的币制403
金人币制的特点403
铜钱403
金钱的文字403
白银403
交钞403
金人纸币的种类403
交钞的形制403
贞祐宝券的形制403
兴定宝泉的形制403
四 元代的币制407
元代币制的特点407
统治中国以前白银的通行407
统治中国以后白银的地位407
世祖以前的纸币407
中统元年的币制改革407
至元二十四年的币制改革407
至大二年的币制改革407
至正十年的币制改革407
中国纸币对于外国的影响407
元代的钱币407
各种至正钱407
元代钱制的对外影响407
元末张士诚的钱币407
韩林儿的钱币407
徐寿辉的钱币407
陈友谅的钱币407
元代钱币的输出407
黄金的使用407
边区的货币407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426
一 金人的通货膨胀426
金人货币经济的发展阶段426
初年的钱荒426
大定初年的币值426
章宗时发行的增加426
承安宝货的失败426
泰和大钱的铸造426
蒙古人建国后通货膨胀的恶化426
贞祐二年的百贯大钞426
贞祐三年的贞祐宝券426
贞祐通宝426
元光元年的兴定宝泉426
银本位的采用426
末年纸币的购买力426
二 元初中统钞的膨胀430
元初对于宋金货币的收兑430
至元初年的物价430
发行的增加430
卢世荣改革币制的失败430
至元钞的发行430
元初的纸币发行额430
物价上涨的程度430
三 至元钞的贬值436
各地的反抗运动436
大德年间发行额的大增436
至大二年的币制改革436
至元以后的纸币发行额436
伪钞问题436
各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436
运费436
米价436
盐价436
美术品的价格436
民间的代用币436
政府开支的增加436
元代的工钱436
元代工钱同当时英国工钱的比较436
四 元末至正钞的贬值447
新钞的性质447
各地的起义与纸币的增发447
马价447
至正十五年的情况447
至正十六年的情况447
至正十七年的情况447
末年的物价447
元代以金银计算的米价447
第三节 货币研究453
一 货币理论453
马亨的见解453
许衡对纸币的看法453
张之翰453
王恽453
马端临对纸币的看法453
二 货币史455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币考》455
《宋史·食货志》455
三 钱币学458
费著的《钱币谱》和《楮币谱》458
武祺的《宝钞通考》458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459
金元两代中西信用事业的比较459
金人治下的放款利率459
金人的质典库和流泉459
金人的兑换业459
元代的羊羔息459
卢世荣的平准周急库459
解典库459
存款业务的不发达459
兑换业和银铺459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465
第一节 货币制度465
一 纸币465
明代币制概要465
大明宝钞的面额465
明代纸币制度的统一性465
大明宝钞的形制465
历代的倒钞法465
崇祯末蒋臣的行钞计划465
二 钱币468
大中通宝及其作价468
洪武间的停铸468
洪武钱的成色468
洪武钱的重量468
永乐通宝的开铸468
铜钱流通的禁止468
嘉靖时补铸的说法468
天启时的三等大钱468
天启当十钱468
崇祯钱的背文468
跑马崇祯468
崇祯大钱468
大明通宝468
福王的钱468
唐王的钱468
永明王的钱468
郑成功的钱468
李自成的钱468
张献忠的钱468
孙可望的钱468
明代流通的旧钱468
明代铸钱的方法468
铸造费468
不用钱的地方468
云南的海?468
牛币468
三 白银483
明代禁用白银的失败483
正统时白银的通行483
炼银术483
明代白银通行的原因483
白银的形式483
元宝的性质483
金银豆叶483
金银钱483
银牌483
银块流通的不便483
欧洲银元铸造的开始483
西班牙银元的流入483
荷兰马剑的流入483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490
一 大明宝钞的膨胀490
明代货币经济的紧缩性490
发行纸币的原因490
发行的增加与购买力的下跌490
铜钱和金银的禁用490
户口食盐法490
官俸折价的变动490
租税政策490
用银禁令的取消490
钞价的急剧下跌490
明代官吏的收入490
二 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498
明朝铜钱流通的重要作用498
铜钱购买力之高498
官钱兑价上涨的原因498
钱重的增加498
各朝的铸造数额498
铜钱的外流498
银价下跌同钱价上涨的关系498
明代制钱兑价表498
制钱对白米的购买力498
旧钱在明代的地位498
明代的私钱498
明初的私铸498
弘治正德间私铸的加剧498
嘉靖时私铸的猖獗及私钱的兑价498
隆庆时疏通钱法的建议498
三 晚明的铜钱贬值507
万历以前钱价问题的性质507
万历末年的广开炉局507
南北钱价的差异507
满人的进攻507
天启时鼓铸的增加507
王象乾的三等大钱的建议及其意义507
当十大钱的贬值507
天启小钱的贬值507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事507
崇祯钱的减重507
私钱的猖獗507
明末的铜钱物价507
明代的工钱507
四 白银的购买力513
明代正式用银的经过513
明以前物价数字的意义513
中国米价的重要性513
中英两国小麦价格的比较513
中国的米麦比价513
研究白银购买力的困难513
困难的克服方法513
明代各朝的米价513
十年期的米价513
五十年期的米价513
明初白银购买力特高的原因513
中叶以后银价渐跌的原因513
万历年间的采矿事件513
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开始513
明代的绢价513
布价与布米比价513
棉价与棉粮比价513
米盐比价513
金银比价513
铜价和银铜比价513
畜价513
书价513
中国书价与外国书价的比较513
中国和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书籍购买力的比较513
田价513
明代物价与官吏的生活水平513
第三节 货币研究536
一 货币理论536
夏原吉和陈瑛的数量说536
刘定之536
邱浚对纸币的意见536
谭纶的金属论536
靳学颜536
陈子龙对纸币的意见536
钱秉镫536
二 货币史和钱币学546
明代的学风546
《元史·食货志》546
邱浚546
《董遹钱谱》546
胡我琨的《钱通》546
李元仲的《钱神志》546
侯恂的《鼓铸事宜》546
徐象梅546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548
一 高利贷和典当业548
高利贷的盛行548
典当的名称548
当铺的资本和管理548
明代的放款利率548
典当的盘剥548
借据的形式548
二 钱庄的兴起552
欧洲银行业的兴起552
中国兑换业的发展552
钱铺的起源552
初期钱铺的业务552
明末的钱庄552
存款业的不发达552
窖藏的风气552
明末的汇兑552
会票的性质552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557
第一节 货币制度557
一 制钱557
清朝的币制557
清代铜币的两个阶段557
满人入关前的钱币557
顺治钱的重量557
顺治钱的五种形式557
康熙时的炉局557
雍正时的炉局557
乾隆时的炉局557
新疆普尔钱557
嘉庆钱的成色557
咸丰钱分类表557
同治时的钱币557
拉锡丁和阿古柏在新疆所铸的钱557
光绪时的炉局557
宣统钱557
二 太平天国的钱币565
太平天国的钱制565
三套圣宝钱565
太平天国钱币的特点565
太平天国钱币的作价565
银钱565
通宝钱565
大成国的钱币565
上海小刀会的钱币565
三 清末的钱制改革569
清末钱币铸造技术的改革569
铸造成本569
机器制钱569
钱币形制的改革569
铜元的铸造569
当十铜元的板别569
钱制变革的意义569
四 白银和银币575
清代白银的重要575
清代用银的三个阶段575
白银的名称和形式575
各种秤法575
银两的成色575
宝银575
纹银575
上海的规元575
成色参差的不便575
外国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575
外国银元流入的开始575
清初的外国银元575
乾隆初年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575
道光年间的外国银元575
西班牙的本洋575
墨西哥的鹰洋575
英国银元575
日本银元575
美国贸易银元575
中国的自铸银币575
中国西藏的银币575
道光时寿星银饼575
笔宝银饼和如意银饼575
漳州军饷575
咸丰银饼575
浙江的七二银饼575
湖南的银饼575
贵州和山东等省的银饼575
机器铸造银币的开始575
龙洋的开铸经过575
大清银币的铸造575
小额银币575
本位问题和单位问题的讨论575
双毫的通行575
金币575
五 钞票597
清代发行钞票的三个阶段597
顺治时的钞贯597
民间的银钱票597
咸丰时的官票和宝钞597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银行的钞票597
中国最早的银圆票597
中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597
大清户部银行的兑换券597
官银钱局的银钱票597
清末发行的紊乱597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605
一 清初钱价的波动605
清代币值波动的性质605
顺治年间的钱价问题及其起因605
康熙初年钱价的上涨及制钱的减重605
制钱轻重的不划605
康熙四十年的制钱加重605
乾隆初年的钱价问题605
鄂尔泰疏通铜钱的办法605
管理钱价的失败605
清初铜钱的铸造额605
清初制钱市价表605
钱价的意义605
清初米价表605
新疆的货币贬值605
清初劳动人民的收入和生活605
同时期英国劳动人民的收入和生活605
二 太平天国革命时清朝政府的通货贬值613
乾嘉间吏治的腐败和革命运动613
银钱关系的转捩点613
钱价的下跌613
制钱市价表613
银钱比价的变动对于物价的影响613
太平天国革命与清朝政府的财政困难613
大钱的铸造613
钞票的发行613
通货膨胀时的物价613
铁钱的铸造613
新疆的币制613
各省局咸丰当百钱重量的比较613
米价613
大钱的停铸613
太平天国政权下的币值613
三 清末币值的变动623
同治年间银钱关系的转变623
清末制钱市价表623
清末米价表623
清代制钱的减重623
清末的物价革命623
铜元的代替制钱623
铜元的跌价623
中外物价的关系623
四 白银的购买力629
白银购买力下跌的倾向629
白银对米的购买力629
清代历朝的白银米价629
乾隆时白银米价上涨原因的调查629
米价上涨的真正原因629
美洲白银对各国物价的影响629
美洲白银对中国物价的影响629
白银的流入中国629
白银输入数量同米价的关系629
鸦片贸易629
白银的流出629
白银物价的下跌629
清末贸易入超与白银进口629
黄金的流出629
中外白银购买力的比较629
汇价的变动629
清朝银价下跌对于吏治败坏的影响629
对于一般人民生活的影响629
五 黄金的购买力645
研究中国金价的意义645
黄金在中国的性质645
中国历代金银比价和外国金银比价的不一致及其原因645
清初中国黄金的外流645
黄金的形式和成色645
黄金流出的数量645
十八世纪中外金银比价的接近645
千年来金银购买力的比较645
中外黄金粮价的比较645
黄金在中国的购买力之比较稳定及其原因645
六 清末的货币数量653
清末货币的种类653
银元的数量653
银角的数量653
宝银的数量653
铜元的数量653
铜钱的数量653
钞票的数量653
货币总数量的估计653
历代货币数量的比较653
第三节 货币研究667
一 货币理论667
黄宗羲的废金银论667
乾隆时的郑燮667
阿里衮稳定铜钱购买力的理论667
道光时王瑬的《钱币刍言》667
许楣的《钞币论》667
许梿的金属论667
吴嘉宾的《钱法议》667
马昂的货币起源说667
吴嘉宾的足值铜钱说667
朱嶟和魏源的数量说667
咸丰时王茂?的反名目论667
鸦片战争前中国货币理论的特点和成就667
二 晚清的货币思想和币制改革运动678
黄遵宪的行钞论678
严复678
康有为的《金主币救国议》678
洪仁玕、郑观应的论银行678
梁启超678
当时思想的特点678
中日战后改革币制的呼声678
胡燏棻、盛宣怀等人的提案678
刘世珩的《圜法刍议》678
赫德的《中国银价确定金价论》678
精琪的计划678
汪大燮的行用金币办法678
卫斯林的金汇兑本位制计划678
金本位未被采用的原因678
精琪等人建议的性质678
三 货币史688
《明史·食货志》688
《三通》的钱币部分688
考证学家的著作688
鸦片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史家的影响688
清末关于货币史的著作688
四 钱币学的发展691
清初钱币学的停滞状态691
《钦定钱录》691
考证学的发展对钱币学的推动作用691
江德量的《钱谱》691
翁树培的《古泉汇考》691
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691
倪模的《古今钱略》691
蔡云的《癖谈》691
戴熙的《古泉丛话》691
刘喜海的《古泉苑》691
马昂的《货布文字考》691
嘉道年间的其他著作691
嘉道年间钱币出土对钱币学的促进作用691
唐与昆691
李佐贤的《古泉汇》691
鲍康的《泉说》691
清代钱币学著作的三种类型691
清代钱币学界的学风691
钱币收藏家的作用691
清代钱币学的薄弱环节691
第四节 信用机关701
一 银铺和典当业701
清代中国信用机关的落后于外国701
银铺的重要性701
银炉和炉房701
典当业的地位701
历代典当业规模的比较701
当铺的业务701
当铺和政府的关系701
鸦片战争以后当铺的等级701
二 钱庄和银号707
钱庄业务的演进707
钱庄的存放款707
银号的出现707
乾隆时钱庄、银号的活跃707
官钱局的设立707
嘉庆年间的钱庄707
道光年间的钱庄707
咸丰年间的钱庄和官钱铺707
同治年间钱庄的关歇问题707
钱票的发行707
晚清银钱业遭受的几次打击707
清末上海钱庄的等级707
银行设立后的钱庄707
清末钱庄业务的改进707
各省的官银钱号707
三 票号的兴衰716
关于票号起源的各种传说716
日升昌票庄的起源716
票号的特点716
同光间票号的兴盛716
票号的汇兑方法716
票号和钱庄的比较716
票号同官吏的关系716
银行出现后的票号716
清末北京的票号716
票号的组织716
票号的衰落716
四 银行的兴起724
银行一名辞的起源724
英商银行724
汇丰银行724
帝俄的华俄道胜银行724
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724
德国的德华银行724
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724
美国的花旗银行724
外商银行的猖獗及国人设立银行的主张724
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724
大清户部银行的设立经过724
交通银行724
商营股份银行的设立724
清末银行的业务724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732
热门推荐
- 2175564.html
- 1391878.html
- 1981394.html
- 3601385.html
- 2178650.html
- 606196.html
- 695456.html
- 1437625.html
- 2110012.html
- 3643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86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8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3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94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4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2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1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6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