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刑法思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玉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780219034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1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44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刑法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当代刑法思潮楔子3
壹、破题3
一、时间世代与观念空间3
二、本文的主题脉络5
三、保证人说之犹豫时期 626
贰、存在论vs规范论8
一、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论辩8
二、Jakobs的规范论11
三、Sch?nemann的并存论14
四、实然与应然辩证地存在——方法目的关系19
叁、人的变貌28
一、道德上自主的人28
二、生态人类29
三、风险意识主体30
肆、主观不法vs客观不法32
一、个人不法的意义32
二、个人行为能力是主观不法要素34
一、不法与罪责分合史35
伍、不法与罪责35
二、区分不法与罪责的意义38
三、不法与罪责的五种解释39
四、不法与罪责的规范性依据42
五、个人避免可能性和不法意识的定位45
陆、刑事政策上的展望47
一、正面预防47
二、没有监狱的社会48
三、废刑思想50
壹、前言53
第二篇 犯罪阶层体系第一章 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53
第一节 绪论53
一、犯罪阶层理论效用之争56
贰、建立犯罪阶层体系的必要性56
二、体系化等于精致化59
三、有利知识传承与保障裁判的公平61
四、阶层体系的选择=解释方法的逻辑62
第二节 犯罪阶层理论63
壹、各种犯罪阶层体系63
一、古典三阶层体系63
二、新古典阶层体系66
三、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72
四、目的理性阶层体系89
五、实质的犯罪阶层体系97
六、Schmidh?user的目的论体系98
七、Maurach的行为责任阶层体系99
八、个别化理论的过失犯构造100
贰、对犯罪阶层体系的基本看法103
一、台湾地区现行“刑法”所采的阶层体系——非古典阶层体系103
二、对现行犯罪阶层体系的检讨108
三、对现行犯罪阶层体系的修正构想110
四、小结117
壹、自然科学实证主义118
第三节 犯罪阶层体系方法论118
一、行为本身是一种因果的、机械性的现象119
二、自然主义的具体操作121
三、致命的体系弱点122
贰、方法二元论和价值哲学——新康德主义123
一、新康德主义简史123
二、方法二元论127
三、价值哲学129
四、对犯罪阶层体系的影响131
叁、目的论——物本逻辑134
一、Welzel对方法二元论的批评134
二、对行为概念和罪责阶层的诠释136
肆、目的理性理论140
一、反对目的行为论的存在论物本逻辑(ontische Sachlogik)140
三、关于阶层体系的具体主张143
二、新康德兼新黑格尔思想143
四、实质的阶层体系146
伍、终结20世纪的方法论定位147
一、方法一元论和方法二元论的和解147
二、德国刑法界对于两种方法论所持的立场152
第二章 从“所知所犯”论不法事实与罪责事实的区分166
壹、前言166
贰、所知所犯的法理167
一、法制上的检讨167
二、回归故意理论171
叁、检讨杀害直系血亲尊亲属罪、生母杀婴罪和普通杀人罪之间的客体错误172
一、以刑罚的轻重决定所知所犯?172
二、身份关系是构成要件要素173
三、身份关系为罪责要素175
四、经不起检验的所知所犯176
肆、错误的分类179
一、错误分类简史179
二、水平与垂直的错误分类181
三、两种错误分类的区分实益与问题所在183
一、不法错误与罪责错误187
伍、区分不法事实与罪责事实187
二、故意及于罪责事实188
三、不法要素与罪责要素的区分188
陆、结论190
一、罪责原则的基本内涵——有责原则195
第三篇 故意与过失第一章 故意论195
壹、故意是基本的归责型态195
二、基本的故意犯与轻微的过失犯199
三、故意是主观归责要素204
贰、故意理论207
一、故意的定义207
二、意欲说与认识说之争215
三、间接故意理论221
叁、区分故意与过失263
一、理论之检讨263
二、空洞的公式与具体的标准282
三、间接故意与未遂287
四、故意与过失的概念关系290
肆、故意的对象与种类303
一、故意的对象303
二、故意的种类313
三、故意的时点327
壹、前言334
第二章 探索过失犯的构造334
贰、过失犯阶层构造的演变335
一、贝林—李斯特体系336
二、新古典目的论综合阶层体系336
三、其他阶层体系338
叁、过失要素的阶层定位339
一、纯粹责任理论(reine Schuldlehre)339
二、不法理论341
肆、个别化理论的真义344
一、违反客观义务的意义344
二、不法的个别化347
伍、过失未遂356
一、过失有未遂形态357
二、过失未遂的处罚358
陆、结语358
第四篇 客观归责理论第一章 功行赏 检验客观归责的理论基础363
前言363
壹、是故意的问题,还是客观归责的问题?364
贰、是因果理论,还是归责理论。抑或是行为理论?368
一、因果理论与归责理论的纠结368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形成——从黑格尔经Larenz到Honig376
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客观归责概念的演变382
叁、Roxin的客观归责理论389
一、客观的目的性:规范目的与法律上重要的风险390
二、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Schaffung eines unerlaubten Risikos)391
三、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die Verwirklichung des unerlaubten Risikos)395
一、区分因果关系和归责理论?404
四、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肆、客观归责理论的资产与负债404
二、客观归责理论是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406
三、故意犯与过失犯409
四、实害犯或危险犯?410
第二章 客观归责与因果关系412
壹、前言412
贰、裁判见解413
一、案例事实413
四、高等法院(终审)裁定要旨415
二、起诉要旨三、地方法院裁定要旨415
叁、德国学者G?ssel的评释420
一、G?ssel的批评420
二、G?ssel的建议422
肆、本文的评释424
一、问题重点424
二、因果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的关系426
三、适用信赖原则或“规范保护目的”规则?430
四、第三人责任范围为何能排除客观归责?432
五、结论433
壹、泛滥的主观说与客观说434
第三章 走出主观与客观的迷思434
贰、厘清各种主客观争议所在436
一、三类争议(2004年10月27日修订)436
二、第一个破解——都是客观说437
三、第二个破解——真正的主客观之争440
一、客观目的性的意义443
叁、客观归责理论443
二、客观归责的要义444
三、归责判断的构造447
四、特别的认知458
肆、走出客观的迷惑461
一、亟待沉淀的客观归责结构461
二、行为主观面对客观面的作用463
第四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469
壹、前言469
贰、客观归责理论在德国的发展概况470
一、基本构想的发展路线470
二、客观归责理论在德国学说和实务的传布历程473
一、客观归责理论是一种确定因果关系的理论481
叁、台湾地区学说对客观归责理论的继受流程481
二、辨明相当理论与因果理论的关系482
三、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483
四、下位规则的检讨和应用485
五、相当理论与实质的构成要件行为概念489
肆、台湾地区实务界的反应494
一、肾衰竭案494
二、进香团案499
一、客观归责理论是否毫无用处?501
伍、检视理论501
二、相当规则与事前或事后判断505
三、容许风险是万灵概念507
四、规范保护目的作为客观归责规则508
五、回溯禁止与构成要件效力范围512
六、风险升高517
七、反常因果流程与主观的限制机制520
八、小结522
陆、评释实务见解522
一、需要应用客观归责理论523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524
三、检验客观可归责性529
四、加重结果必须出于重大过失538
五、未必故意540
六、小结542
柒、结语543
第五篇 共犯第一章 实质的正犯概念548
壹、厘清正犯概念的必要性548
一、正犯——归责主体548
二、实施构成要件的实质意义548
三、数人犯罪的核心问题——确定正犯549
贰、形式的正犯概念:各种界定正犯的理论550
一、四种正犯概念的关系550
二、单一正犯概念(或称统一正犯概念)554
三、二元论566
四、限制的正犯概念568
五、扩张的正犯概念570
叁、实质的正犯概念571
一、实质化的需求和演绎脉络571
二、“犯罪支配”的各种意涵573
三、一元与多元的正犯概念583
第二章 教唆他人隐匿自己和教唆他人自行隐匿是否成立犯罪597
壹、实务见解597
贰、学说见解599
叁、本文见解600
一、从属性说和主观说的结论理应一致600
二、从属性说和主观说呈现形式逻辑的推论方式601
三、教唆他人隐匿自己若干实质法理论据之检讨602
四、教唆他人隐匿自己不成立教唆犯:较低的不法内涵604
五、教唆他人自行隐匿不成立教唆犯:欠缺不法内涵605
六、教唆他人自行隐匿不能成立间接正犯605
贰、学说见解607
壹、案例见解607
第三章 间接帮助犯607
叁、外国法608
肆、本文见解609
一、教唆帮助犯、帮助帮助犯和帮助教唆犯的属性和处罚,与共犯从属性或独立性的立场无关609
二、教唆帮助、帮助帮助和帮助教唆系行为的事实结构而非刑法上的规范结构610
三、教唆帮助、帮助帮助系帮助犯,帮助教唆为教唆犯610
四、台湾地区现行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的涵义未必较旧“刑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为广611
五、帮助帮助和帮助教唆较之教唆帮助,对犯罪之关系未必疏远612
六、教唆帮助、帮助帮助和帮助教唆不必双重减轻612
七、间接从犯之概念应可统一613
第六篇 不作为犯第一章 论西德刑法上保证人地位之实质化运动617
壹、前言617
贰、释“保证人地位”619
一、保证人说及“保证人地位”之意义621
二、保证人说之得失625
四、“保证人地位”一词之确立630
叁、“实质化”之意义与源起633
一、骚尔和基辛之实质违法观633
二、骚尔与基辛实质法义务说之批评634
三、基尔学派之整体考察法636
四、夏夫史坦之刑法独立观638
五、小结——保证人说之实质化观点639
肆、平面的社会群体关系学说641
一、佛格特:“较密切之社会秩序(关系)”642
二、安德鲁拉基斯:“事先存在之密切关系”644
三、批评647
四、贝尔汶科:“公共福祉”和“社会角色”649
第二章 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生存权?661
壹、寻找一个替代的归责原理661
一、台湾地区现行刑法第十五条第二项的范围662
贰、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犯的态样662
二、和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犯的态样有关的一些争议666
三、前行为保证人类型可能的态样673
叁、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法理依据678
一、习惯法的法理678
二、因果论679
三、功能说对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归类681
四、前行为保证人类型是保护法益类型?682
五、支配思想和防止责任理论685
一、习惯法的法理——因果思想687
肆、检讨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法理依据687
二、信赖原则、支配思想与防止责任理论688
伍、取代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方案693
一、过失作为+故意不作为——过失中止犯693
二、法理史上的结果加重犯695
三、过失作为+故意不作为,侵害非同一法益——结果加重犯700
第三章 保证人地位的法理依据712
壹、对话主题712
一、判决要旨713
二、问题所在714
一、判决并未创立新见解715
贰、判决的真意715
二、对台湾地区现行刑法第十五条有欠斟酌717
叁、保证人地位的实质法理依据718
一、从形式的保证人类型到实质的保证人类型718
二、检讨各种实质法理基础723
肆、危险前行为是构成保证人地位的惟一理由730
一、不作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和作为等价730
二、危险前行为能使不作为与作为等价?738
三、困兽犹斗的危险前行为743
一、不作为犯是独立的犯罪形态747
伍、本文对保证人地位的基本构想747
二、保证人地位的法理基础749
陆、结语754
第七篇竞合论第一章 法条“应该”如何竞合?759
壹、前言759
一、法条竞合不会冷门759
二、台湾学说上的检讨方向760
三、实务上的实然与应然761
贰、最近的学说倾向761
一、择一关系和特别关系二、补充关系762
一、择一关系和特别关系二、补充关系762
三、吸收关系764
三、吸收关系764
一、少数见解的形成理由765
叁、问题轮廓765
四、少数见解765
四、少数见解765
叁、问题轮廓765
一、少数见解的形成理由765
二、概念逻辑分析的用处766
二、概念逻辑分析的用处766
三、限于一行为?限于侵害同一法益?767
三、限于一行为?限于侵害同一法益?767
四、解释构成要件限缩法条竞合768
四、解释构成要件限缩法条竞合768
一、基本原则:法条原则上具有互斥性769
肆、重新定位法条竞合769
肆、重新定位法条竞合769
一、基本原则:法条原则上具有互斥性769
二、法条竞合事实的行为数与法益数771
二、法条竞合事实的行为数与法益数771
一、形式逻辑的谬误776
伍、重新定义法条竞合的类型776
一、形式逻辑的谬误776
伍、重新定义法条竞合的类型776
二、规范逻辑关系779
二、规范逻辑关系779
陆、结论782
陆、结论782
壹、何谓“共犯的竞合”784
第二章 共犯的竞合784
一、学说上的定义784
第二章 共犯的竞合784
壹、何谓“共犯的竞合”784
一、学说上的定义784
二、共犯的竞合:对同一正犯行为的数种参与形态785
二、共犯的竞合:对同一正犯行为的数种参与形态785
贰、旧例787
贰、旧例787
叁、现行实务与学说见解788
叁、现行实务与学说见解788
一、补充关系789
一、补充关系789
热门推荐
- 3792374.html
- 167875.html
- 2929958.html
- 1382614.html
- 1575662.html
- 2143871.html
- 530766.html
- 318651.html
- 134407.html
- 2772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8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4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1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8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4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4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72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6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