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文燕,柯良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39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犯罪集团-刑事犯罪-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基础篇3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3
一、境外黑社会犯罪的历史与现状3
(一)意大利4
(二)美国8
(三)日本11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16
(五)中国港澳台地区17
二、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历史与现状35
(一)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历史演变35
(二)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52
(三)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74
第二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界定85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85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86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88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101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类型109
(一)按照活动范围可分为:地域型、行业型、流动型110
(二)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亲缘型、帮会复辟型、公司型110
(三)按照产生来源可分为:境内滋生型和境外渗透型111
(四)按照从事的违法犯罪手段可分为:暴力型、智能型、提供非法商品和服务型等112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的关系113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113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界定113
第二编 法律篇117
第三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117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划分概述117
(一)深入研究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的现实意义117
(二)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的研究现状118
(三)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情况的简评123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128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划分的前提条件128
(二)确立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具体标准的基本原则132
三、理论视野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的具体划分136
(一)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成因所作的分类137
(二)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周期长短划分的类型139
(三)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的人数划分的类型140
(四)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和发展中成员的身份关系和内部成员“管理”方式划分的类型142
(五)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状况划分的类型145
(六)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结构的结合状态划分的类型147
(七)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是否有保护伞划分的类型149
(八)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的具体性质及种类划分的类型151
(九)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追求的基本目标划分的类型152
(十)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活动所形成非法控制或发生重大影响作用的区域划分的类型153
四、实践视野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种类156
(一)狭义司法(已经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156
(二)广义司法(已经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157
(三)司法空当(将来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159
第四章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161
一、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概述162
(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蔓延,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62
(二)弥补了刑事立法的不足,为司法实践惩治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64
(三)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国刑事立法的现代化进程165
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166
(一)客体特征166
(二)客观特征169
(三)主体特征173
(四)主观特征174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179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18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180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183
(四)罪数形态的认定186
(五)管辖权的确定187
四、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188
(一)现行刑法典关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规定188
(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88
第五章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191
一、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概述191
二、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192
(一)客体特征192
(二)客观特征193
(三)主体特征195
(四)主观特征199
三、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司法认定20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200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202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204
(四)刑事管辖权的确定204
四、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刑罚适用204
第六章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206
一、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概述206
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211
(一)客体特征211
(二)客观特征214
(三)主体特征220
(四)主观特征226
三、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232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232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232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249
(四)罪数形态的认定251
四、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253
第三编 成因篇257
第七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产生的原因257
一、研究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7
(一)社会失常理论(Anomie)258
二、国外几种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理论258
(二)区别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259
(三)文化传输理论(Culture Transmission)259
(四)种族交替理论(Ethnic Succession)259
(五)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260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的综合思考261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政治原因261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经济原因263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和文化原因265
(四)黑社会性质犯罪参加者的个人原因267
四、中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发生发展的原因270
(一)犯罪数量增加基础上的犯罪有组织化,合乎犯罪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270
(二)非法需求和地下经济的客观存在为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71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具有充分的组织保障272
(四)腐败现象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影响273
(五)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历史因素273
(六)外来因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影响274
第四编 防治篇277
第八章 国际社会反黑工作的经验与教训277
一、建立完善的反黑立法277
(一)意大利277
(二)美国278
(三)日本278
(四)中国港澳台地区279
(五)世界各国反黑刑事立法的特点288
二、开展反黑专项斗争290
三、建立健全专门的反黑机构291
四、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防止洗钱行为293
(一)《澳门刑法》的规定295
(二)《有组织犯罪法》的规定295
(三)国际法规范297
五、加强国际或区际的合作298
第九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宏观防治对策299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好长期“打黑”的思想准备299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决定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复杂性299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模式增加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艰巨性300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所体现的社会冲突决定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长期性301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应当与长期性的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行动协调起来303
二、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力度305
(一)政治权力的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305
(二)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关系的经典研究305
(三)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306
(四)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关系的复杂性307
(五)铲除政治权力与黑社会性质犯罪腐败共生关系的措施308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力309
(一)基层政权组织方式的变化309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变化310
(三)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310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反黑意识312
(一)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教育313
(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314
(三)对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316
第十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微观防治对策319
一、加强社区控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19
(一)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加强公安基础工作321
(二)降低社会容忍度,通畅救济渠道327
(三)完善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经济基础329
(四)充分发挥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理顺体制,发挥整体作战优势334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堵塞黑社会性质犯罪滋生的渠道336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337
(二)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要相互配合, 落实“双向管理”,解决管理上的脱节现象338
(三)强化公安机关职能,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治安管理,健全预防与打击体系339
三、强化调研和情报网工作,建立反黑信息网络350
(一)在专门机构中组建特别情报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交流黑社会性质犯罪情报等工作351
(二)建立反黑信息网络,加强对反黑情报的管理和使用352
第十一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立法对策354
一、对我国现行反黑刑事立法的反思354
(一)缺乏预防性355
(二)缺乏超前性357
(三)缺乏完备性357
(四)缺乏配套性358
(五)缺乏针对性361
(一)合理构筑抗制“黄、赌、毒、枪”等公害的立法防线,重视从源头上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362
二、完善我国反黑刑事立法的构想362
(六)缺乏均衡性362
(二)增设黑社会犯罪的有关新罪,同时对现有罪名进行补充修改,使刑法规定具有适度的超前性363
(三)修改现行刑法对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刑罚规定,提高量刑幅度,增设财产刑364
(四)完善经济管理法规尤其是反洗钱法律体系,堵塞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后路365
(五)完善反黑特别证据制度370
第十二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殊防治对策372
一、建立专门反黑机构372
(一)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反黑机构概览372
(二)我国的反黑机构现状379
(三)建立健全反黑机构的建议382
(一)秘密侦查概述386
二、采用秘密侦查措施386
(二)技术侦查措施390
(三)秘密力量393
(四)卧底侦查394
第十三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的国际合作对策396
一、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必要性396
二、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途径与主要方式401
(一)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途径401
(二)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405
三、加强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主要策略410
(一)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应遵行的基本原则410
(二)加强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具体措施415
后记421
热门推荐
- 791288.html
- 2326723.html
- 2531676.html
- 1073893.html
- 1375332.html
- 493195.html
- 462969.html
- 2978856.html
- 3236588.html
- 2039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4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8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1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7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80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0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7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7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512.html